【文史之窗】寶雞馬道巷的歷史 |
[ 時間:2024-08-30 | 瀏覽:10192次 ] |
時代競風流,文史載華章。政協(xié)文史資料具有記錄歷史、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為了挖掘金臺歷史文化、記錄金臺精彩瞬間,進一步發(fā)揮好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jié)、育人”的積極作用,提升各界參與度,拓寬群眾知曉面,金臺區(qū)政協(xié)微信公眾號專門開辟【文史之窗】專欄,通過文字、圖片等不同形式展現(xiàn)金臺區(qū)悠久深厚的文史文化,同時面向社會開展文稿征集活動,歡迎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廣大寫作愛好者踴躍參與,積極投稿。投稿郵箱:jintaizx@126.com
寶雞馬道巷的歷史◇李春林 馬道巷 在老一輩的記憶之中,馬道巷起初的名字叫碼頭坡。之所以叫碼頭坡,是因為出了寶雞老城東門向南到渭河邊的一道長長的緩坡與渡口相連。后來,隴海鐵路寶天段修建,鐵路從碼頭坡上方穿過,碼頭坡被一分為二,鐵路以南稱建國路,以北成了馬道巷。
1978—1995年間,興盛并名揚西北的馬道巷建國路市場。建國路從經(jīng)二路口到經(jīng)一路口是小吃,再往里是賣衣服的(當時的衣服真心便宜)。 永遠的馬道巷 馬道巷是一條商業(yè)街,如今依舊繁華,只是少了原有的那份喧囂?;◢弾r的街道上,精美的雕塑靜靜地聽著南來北往的腳步,漂亮的樓群靜靜地看著東張西望的笑臉?,F(xiàn)代化的景象讓人們欣喜這里的滄桑巨變,橫亙在馬道巷上空的鐵路,卻和老寶雞一樣懷念著那條曾經(jīng)車如流水馬如龍的舊街。馬道巷,在寶雞人眼里有著太多說不完的故事。 1939 繁華如夢的馬道巷 “馬道巷”其實是建國前對這條街的稱呼,雖然建國后已改名為“建國路”,但是在老寶雞們的心坎上,“馬道巷”一直存在。 據(jù)這里的老住戶說,馬道巷就是舊寶雞城墻邊上的馬道,這條路曾經(jīng)緊貼著老寶雞城東門的城墻,在上個世紀的40年代,這里曾經(jīng)是寶雞最繁華的地方,聚集著從農(nóng)村趕來賣山貨和農(nóng)產(chǎn)品的人的攤位,后來在東門外還有老鳳祥金鋪和一個茶莊。每天從清晨到黃昏,這里總是熙熙攘攘,儼然老寶雞的集貿(mào)中心。 上世紀 50年代,自由的商品交易成了禁區(qū),馬道巷的繁華戛然而止,直到1979年的那個春天。 1979 生機重現(xiàn)的馬道巷 “我們家就住在馬道巷,在門口鋪塊布,上面把襪子、圍巾這些小雜貨一放就行了?!? 1979年,個體經(jīng)濟的概念開始取代“投機倒把”,雖然大部分寶雞人還在鄙視“二道販子”,但也有一些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踏入商品經(jīng)濟的淺灘,集市貿(mào)易重新在馬道巷萌芽。 “上世紀 70年代末,這里有了零星的幾家小地攤,到 1981年的時候逐漸多起來,我父親也是那時擺起小攤的?!?56歲的周師傅說。 周師傅是土生土長的“馬道巷人”,從出生到如今他一直生活在這里。周師傅家兄妹7人,生活壓力很大,父親1980年就退了休,退休金很少,根本不夠一家人生活??吹郊议T口的街道上有人擺攤掙錢,周師傅的父親也擺了個賣襪子、圍巾的小地攤。沒想到這小地攤的生意還不錯,最好的時候一天可以掙10塊錢!要知道當時大肉只有7、 8毛一斤,這個小攤一下子就解決了家里好幾口人吃飯的問題。 如今已經(jīng)是83歲高齡的常大爺和周師傅家是鄰居,他和周師傅的父親同一年開始“練攤”。 常大爺回憶說:“我們當時都是退休工人,開始賣東西也是因為家里人口多,生活所迫。好在我們家就住在跟前,在門口鋪塊布,上面把襪子、圍巾這些小雜貨一放就行了?!? 雖說當時生意不錯,但人們并不敢放開膽子做。國家政策逐步推行的過程中是需要時間的。雖然記不起一天能掙多少錢,但是一個細節(jié)的回憶足以說明當時的收入情況。有一天他把2塊一張的藍票子整理了100張捆在一起,恰巧被女兒的同學看到,這下可不得了,這位同學到處宣揚常家是如何有錢。其實現(xiàn)在想來最多不過200塊錢,可是這個數(shù)字在1981年時,以現(xiàn)金形式出現(xiàn)已經(jīng)很驚人了。 廠子知道了他“投機倒把”的事,不但給予了嚴重的“批評教育“,還因此扣去了一年的退休金。 1983 車水馬龍的馬道巷 沒有哪個寶雞人不知道馬道巷,可以說那就是西安的騾馬市、北京的王府井。 在老寶雞的記憶里,馬道巷的鼎盛時期是從 1983年左右開始的 ,一直持續(xù)到1997年。據(jù)渭濱區(qū)建國路工商所統(tǒng)計顯示,1982年,建國路市場的交易額為593萬元,到了1983年就達到1055萬元,僅一年時間就上漲了近一倍。外地的人來逛,馬道巷是必去之處。
馬道巷由兩部分組成,中間由一個鐵路橋洞分開,鐵路橋洞以南以賣小吃 和衣服的居多,北段就是鞋襪和小雜貨,再往北就是一些“高檔的”有門面的小餐館了。 馬道巷的商鋪搭建都很簡單,地攤、架子床、防雨棚,好點的就是馬路邊的磚瓦門面,大門是那種老式的刷著綠漆的木條門。當時馬道巷的兩旁有很大的梧桐樹,夏日的樹蔭下,飄逸著臊子面、搟面皮、油糕、麻團、豆花、攪團、扯面混合的香味;聽著服裝、鞋襪、配鑰匙修鎖的小販的吆喝聲;還時不時飄出當時賣收音機的小店里一些流行歌曲聲,伴著這些,人們愉快地購物、消遣。 在馬道巷里,小商販們基本分成四行,路兩邊各兩行。這街道本來就不是很寬,這樣一來中間可供人行走的道路就只有不到 2米的距離了。馬先生回憶起來說:“當年我正是小伙子,經(jīng)常到那里去逛,用摩肩接踵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如此多的逛街者促使馬道巷里貨物的吞吐量也大得驚人,時任建國路農(nóng)貿(mào)市場管理所食品衛(wèi)生檢疫員的葉炳田回憶說,1984年他負責對各地運來的豬肉的檢疫工作,一天下來,光他檢疫的豬就達300多頭。 許可中是從1984年開始在馬道巷賣衣服的。由于他是上海知青,所以有著非常便利的條件,從上海躉來了大批代表當時時尚潮流的服裝。先開始他擺了一個小攤賣衣服,新潮的款式吸引了不少年輕的顧客,沒幾個月他就攢夠了錢租了一個小門面,就是當時的“芳雅上海時裝店”,現(xiàn)在一些三四十歲的人還依然能清晰記得這個服裝店的名字。許可中說,當時店里的生意好得驚人,有時顧客還要排隊、登記才能買得上,一天賣50件不成問題。 正因為有了當時的積累,如今的許可中已經(jīng)成為寶雞市一家知名服裝城的總經(jīng)理,“回憶起來,當時的經(jīng)驗、資金和顧客的積累是必不可少的,馬道巷對我有著特殊的意義”。 現(xiàn)在有很多老寶雞人依然能記得起這個叫賣聲,“米線——,米線——”執(zhí)著而又迫切,最妙的是,他那個“線”字是吹出來的,而不是喊出來的,像極了吹哨子的聲音。有拖腔、有回聲,響脆而又悠長。有個賣米線的人叫路長見, 1989年他開始在馬道巷賣米線。當時的他是個小伙,個子高高的,臉大大的,經(jīng)常穿一身白衣服、帶個衛(wèi)生帽叫賣,如今的路長見也快步入不惑之年。 路長見說,當年在馬道巷上賣米線的人很少,他又是在頭一家,所以生意也格外好,一天能賣300多斤米線。生意最好的是在1993年左右,當時很多縣區(qū)和外地的人都來吃,米線里要放一點臊子來調(diào)味,光做這個臊子一周就要殺兩頭豬。最好的一天,營業(yè)額能達到2000塊錢。 “盤盤香面皮”是寶雞很多人都知道的,它是注冊了商標的名牌面皮,它的開創(chuàng)者就是潘義祥。潘義祥從1990年起在建國路與經(jīng)一路相交的路口處賣面皮,由于味道好,“老潘家面皮”也是聲名鵲起?!?1塊錢一碗的面皮一天能賣兩千到三千碗,凈利潤是二百到三百元,那時候很不錯了。”老潘回憶起來依然是洋洋自得。老潘說,當時他家的攤位前幾乎每天都是擠滿了人,桌椅不夠用,人就站著吃;碗不夠用,人就拿個塑料袋捧在手里吃。每天光辣子面就能用掉20斤。 “那時的場景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雖說現(xiàn)在這個面皮店生意也不錯,但是和那時是不能比的?!睆?997年馬道巷開始拆遷、規(guī)劃,老潘和他的面皮就幾經(jīng)轉(zhuǎn)移,雖說現(xiàn)在也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回憶起來他還是不無感慨。 2010 現(xiàn)代文明的馬道巷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寶雞市一些大型的商場和超市開始在經(jīng)二路興起,它們代表著一個城市商業(yè)的現(xiàn)代化、文明化的進程,而馬道巷那窄小的街道、雨棚搭成的小店已經(jīng)不能適應城市發(fā)展的需要,于是在政府拆遷、改造的政策大環(huán)境下,馬道巷離開歷史舞臺。
現(xiàn)在在建國路工商所工作的楊喜榮回憶說,從1994年開始,政府就陸續(xù)在經(jīng)一路上建起了101、103、104這些小商品和服裝集散商場,原來在馬道巷上經(jīng)營的小商販們陸續(xù)搬遷至商場內(nèi),當時給他們的租價都很低,每平米只有8到10元。在如此優(yōu)厚的政策下,很多人離開了經(jīng)營了許久的老地方。 潘義祥說,他們當初一起經(jīng)營小吃的幾戶,到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聯(lián)系,不時在一起聚聚,還說起當年的馬道巷的許多事,當初誰搶了誰的顧客,誰占了誰的地盤,如今說來都是付之一笑,感嘆良多。一位馬道巷的老住戶說,2002年時,有一位從周邊縣上來的老太太問他,馬道巷在哪里,她想領(lǐng)外地來的親戚去逛逛。當老太得知她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就是馬道巷時,她搖搖頭,只說了一句,“鄉(xiāng)黨,你別哄我了?!? 城市發(fā)展、時代進步,馬道巷在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后,已經(jīng)漸漸隱退,年青一代的寶雞人,已經(jīng)將時尚的腳步,輕快地踱在了經(jīng)二路以及圍繞經(jīng)二路的商圈上。2008年建國路開始拓寬改造,讓這條古老的街道又開始煥發(fā)出新的生機,現(xiàn)代 、時尚、文明的氣息也開始在建國路上彌散,一場呼之欲出的繁華,正在這古老的街道上,新鮮上演。 現(xiàn)在,馬道巷的名字已經(jīng)被它解放初的學名——建國路取代,這是一條以特色餐飲和精品服飾為主的新街,花崗巖的步行街上佇立的精致街燈被漂亮的坐椅連接在一起,間或有現(xiàn)代的街景雕塑栩栩如生。以前掛滿藍褲子白襯衣的經(jīng)一路,現(xiàn)在成了糖酒、兒童用品、理發(fā)用品和廚房用具的批發(fā)市場,它和建國路一縱一橫,搭起了經(jīng)二路、中山路間最繁華的市區(qū)商業(yè)中心。周邊的火鍋城、酒吧街徹夜笙歌,點亮了新寶雞的夜空,在隆冬和盛夏的夢里,繼續(xù)著馬道巷的商業(yè)傳奇。 《馬道巷》 寫下這三個字時,不知為什么,我竟然有點兒恍若隔世的感覺。實際上,馬道巷淡出寶雞人的視線也不過短短幾年,可要清晰地憶起它來,似乎并非那么容易。 八十年代末,我從師大畢業(yè)分配到寶雞工作。報到那天,大雨如注。走過經(jīng)二路時,看見了一條南北向的街道,兩邊掛滿了花花綠綠的衣服。很顯然,這是一條商業(yè)街。雖然下著雨,依然有不少人流連其間。 在等待分配的焦灼里,我于一個晴朗的天氣來到馬道巷。信步徐行,一邊隨意打量兩邊店鋪的盛世華衣,一邊想著自己的心事。 這條街并不大,從規(guī)模上遠不如古城西安也以出售服裝聞名的騾馬市。馬道巷既無騾馬市的平坦、寬敞,又無它的嚴整、大氣。但在一個初來乍到的人眼里,它無疑是這座城市時尚的集散地,流行的風向標。它展覽著來自大都會的時髦服裝,播撒出那個年代的流行元素。紅男綠女,穿梭其間,選衣、砍價、爭執(zhí)、交易。在盛夏法國梧桐的綠陰里,在這平民化的旺鋪步行街上,人們愉快地購物、消遣,不失為一種愜意的享受。 記憶中,服裝攤位都分列在這并不太寬闊的馬道巷兩邊,而路的最邊緣卻是門面房,經(jīng)營品種不一,有服飾,鞋子,也有小型電器,如收錄機之類。不時,從店里飄出流行歌曲聲。八八年的夏天,遲志強一曲《悔恨的淚》紅遍大江南北,在馬道巷當然也能聽到。還有程琳的《信天游》,杭天琪的《我家住在黃土高坡》,費翔的《故鄉(xiāng)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更有后來成為萬千少男少女心中偶像的小虎隊的歌聲??磥恚R道巷確實是一個熱鬧的地方。
這人氣頗旺的馬道巷由鐵路隧道隔成了兩個部分,隧道不長,30米左右,里面擺著幾個修鞋的攤子。好多人在馬道巷買了鞋后,順便在這兒釘上鐵掌。那時候流行鐵掌。于是,皮鞋跟敲擊馬道巷隧道口的聲音也就分外有力、響亮,富有節(jié)奏。也有逛街累了的人,在鞋攤前的小凳子上小歇片刻。如果沒有顧客,修鞋師傅也不過問,盡可坐著休息好了。這時,頭頂上駛過一列火車,哐當哐當?shù)兀犉饋硗τ形秲骸? 與上邊的服飾賣場相比,建國路路口這兒一點也不冷落。逛街累了,誰都要吃的。于是,攤主們扯開喉嚨招呼人們?!皝恚l(xiāng)黨,坐下”、“搟面皮”、“米線”、“豆花”。他們比賽似的喊著。于是,也就有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坐在了小攤前。這其間,有一位叫賣米線的人聲音極有特色。他高高的個子,戴著衛(wèi)生帽,穿著白衣服,站在自己的攤位前熱情地招呼著行人。他是這樣吆喝的,“米線——,米線——,米線——”執(zhí)著而又迫切。最妙的是,他那個“線”字是吹出來的,而不是喊出來的,像極了吹哨子的聲音。有拖腔,有回聲,響脆而又悠長。不知他掌握了什么高明的發(fā)音技巧,竟然將叫賣聲演繹成了哨子聲。后來,當了教師的我,有次講課時,猛不丁也將一個字拖成了哨音,學生們哄堂大笑,我反倒嚇了一跳,沒想到自己也竟然有了這樣的本領(lǐng)。再想想那個叫賣米線人的奇妙聲音,也就明白他并非刻意為之??傊?,他那極富特色的叫賣聲無意間成了馬道巷的獨特景色,也成了許多寶雞人的回憶。想起了馬道巷,也就不由得想起了他。近日,《西部周末》上有一篇介紹左冬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那個吹哨子一樣的米線叫賣聲。 在那個炎熱的午后,我坐在岐山搟面皮的攤位前津津有味地品嘗著。此刻,背對的那家扯面館正在播放著約翰·斯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就在我快要吃完的時候,身后圍上來幾個人,我并未在意。待我抬起頭來,攤主突然間來了這么一句:“鄉(xiāng)黨,看看你的包?!蔽遗ゎ^一看,這才發(fā)現(xiàn)放在凳子上的包已不翼而飛,不覺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包里的東西對我而言特別重要,畢業(yè)派遣證,戶口,一本日記,一本剛買的《唐詩鑒賞辭典》,一件夾克衫。后來,我只好又回了一次西安,補辦了這些證件。從此,每當走到馬道巷,我都會想起這件事。馬道巷,你無意中給了我一個教訓。 就在這條寶雞著名的商業(yè)街上,我花20元買了平生第二雙皮鞋,棕色壓花。先后買過幾條牛仔褲,幾件上衣。還有時尚的短褲短袖。1993年,我穿著一件漂亮的花短袖去了廣州、深圳,自以為不算老土。我還在馬道巷買過一件T恤,長袖的,奶油色。上面印著一個老外,手持一桿長槍,很瀟灑的樣子。人像下有一行英文,Good luck to you(祝你好運)。后來,在一部港片中,我看到了這件T恤穿在一位警察身上,一時喜出望外,倍感親切。 還是在這條街上,我陪好友買了一身衣裳。朋友在銀川工作,他說寶雞城市雖說不大,倒挺時尚的。我聽后,既高興又得意。是的,命運的列車將我卸在了這座城市,我沒理由不感知她、理解她、讀她、愛她。在熟悉了騾馬市大家閨秀的氣度后,再來領(lǐng)略馬道巷小家碧玉般的溫柔與親切,有何不好呢。 哦,對了,從馬道巷北上,就到了中山路,寶雞最古老的一條商業(yè)街。馬道巷北端東側(cè),有家老字號鐘表店亨得利表店,挺古雅的。在那里,我曾買過一塊手表。 西安有個騾馬市,寶雞有個馬道巷,西府人都知道。如今,在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后,它們都消失了。但那些老西安、老寶雞們卻不會忘記它們,是的,永遠也不會忘記。馬道巷,述說著那個年代的輝煌,也述說著你、我、他,一個個寶雞人的故事。今天,寶雞是更靚了,更現(xiàn)代了,也更氣派了。但我們沒有理由忘記它,忘記這在無數(shù)寶雞人生活中曾經(jīng)扮演過重要角色的馬道巷,就像北京人永遠忘不了四合院一樣。
作者簡介:李春林,1950年出生,老三屆 66 級畢業(yè)。多年從事社隊企業(yè),自幼愛好書法,歷史,文物。陜西省寶雞市集郵協(xié)會副會長,市周秦、炎帝研究會會員,金臺區(qū)文化館文保員,金臺區(qū)老年書畫協(xié)會秘書長,金臺區(qū)政協(xié)特邀文史員。熱衷於用文字書寫地域文化、歷史和民俗非遺風情研究,為寶雞人民提升文化藝術(shù)素質(zhì)獻出美好的一切。
|